上海天文馆公众开放首日参观票已秒光!应该怎么逛?小布帮你挖“彩蛋”→
上海天文馆7月18日起对公众开放,
参观票今天开售,
然而,小布发现,
目前,7月18日的参观票已被“秒”光……
不过别担心,
上海天文馆售票(网络)时间为提前7天预售,
明天还可以抢7月19日(周一)的票哦~
这么火爆的天文馆,
哪些细节不容错过?
小布这就带你来看!
“我很喜欢上海天文馆,下次还要来!”“实在是太棒了!”......在上海天文馆内,有一面星语心愿墙,写满了参与压力测试场观众的建议和感触。不少心愿卡上字体稚嫩,记录了小朋友们最直观的感受。
“惊艳”“震撼”“身临其境”,这座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备受各界好评,一切都源于上海天文馆从筹建开始就定下的设计理念:“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,我们是在创造一段体验。”
原创比例高达85%
上海天文馆的压力测试共进行4天,在主展区之一的《家园》内,与地球、月球做成球体模型不同,太阳的影像是用一块6米×6米LED大屏来展现的,而这一“别出心裁”的设计,立刻成为观众最喜爱的打卡拍照点。
红色光从视觉上体现太阳给人的炙热感,更令人惊讶的是,LED大屏前还装配了出风口,缓缓热风吹出,从体感上也做到了仿真。
为何会有这样的设计,上海天文馆工程建设指挥部展示策划主管陈颖说,“设计团队和我们商量了很多次,最终认为展厅内不能全部用球体,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,故将太阳转为平面影像。用LED大屏,而非投影,是考虑LED亮度高,更适合太阳的表现形式,也最为匹配太阳自发光的物理现象。增设了热风口,就是让观众参观时有更多元的感受,更丰富的体验感。”
这样的反复商讨、修改设计,在2013年就参与天文馆项目建设的陈颖看来,早已习惯也是理所当然的。上海天文馆展示策划与设计极具挑战,天文科学不仅专业性高,不易理解,而且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型天文科学展示鲜有可以参照的成熟模板。
“我们与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等一起,在设计方案上修改十几稿。”陈颖说,“讲好科学故事,又要触动观众心灵,实现建设国际顶级天文馆的目标,是馆方布展人员奋斗的方向。”
近5000页的设计方案,汇聚了建设者们对极致的追求,对完美的执念。“为什么很多天文博物馆都以影像为主,实体互动展示较少呢?因为太难了。但我们的原创展品比例达到了85%。”上海科技馆副馆长、上海天文馆工程建设总指挥忻歌说。“实施过程中,我们更把每一个小细节都做到了精致。”
匠心筑梦,以备受观众欢迎的、可仰望“星空”的天象厅为例,如何做到静谧?
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工程总监韩煜介绍,天象厅的内径是17米,地球模型的外径是20米,这1.5米之差就是隔层距离。通过精心设计,隔层里放置了光学、音响、隔音等设备,让模型内外呈现出不同的光景。
关注每一个环节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不少观众纷纷点赞:上海天文馆营造了最佳宇宙沉浸感。
严控质量成就“不一般”的天文馆
在上海天文馆内,东乌珠穆沁旗陨石看上去比较普通,但从这块陨石的切面可以看到漂亮的大颗粒金属结核状结构,还有局部可见角砾状橄榄石晶体,十分罕见。
1995年9月7日,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区上空,陨落了中国唯一的一次目击中铁陨石,共回收了128.8千克。天文馆收藏的这块是从回收最大的一块上切割而来的。
丰富的藏品资源是顶级天文馆的重要指标,上海天文馆作为一个崭新的科普场馆,拥有70多块的陨石,其馆藏陨石和文物藏品在质量上已达到国际一流收藏的水准。
“天降奇石”并非偶得,为了收集到散落在全球各地的陨石,上海天文馆藏品征集业务主管杜芝茂2015年到2020年期间,一共飞了70次,飞行距离达12万公里以上。“藏品大多都在海内外大藏家手里,要寻找到高质量的展品,一定要亲眼看到,精心去遴选。”杜芝茂说。
而每一个展品要精彩呈现在观众的眼前,并了解其背后的含义,解说词至关重要。杜芝茂对最后一版解说文稿校对时的场景记忆深刻,“A3纸打印出来的文稿堆起来有一米多高,500多个词条每一条我们至少讨论了三小时。”
今年,上海科技馆天文馆党支部获评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。众多建设者坦言,这座在“人民城市”拔地而起的科普场馆,一切为了人民,一切也要依靠人民。
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说,“上海天文馆有着不一般的建设背景,不一般的工程选址,不一般的建设目标,不一般的建设历程,我们把高标准严要求贯穿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,定下了计划,不管多困难都要百分百去实现。因为上海天文馆的目标不仅仅是全球最大的天文馆,更要成为全球最好的天文馆。”
文字:杨珍莹
摄影:郑峰
编辑:吴燕
*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
* “飞线”不飞了!这个居委巧用空间,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安全充电